步入新课程,教师教的方式和学生学的方式的转变,成为我们共同关注的焦点问题。几年来,作为国家级课程改革实验区——锡山区着力课堂教学的改革,积累了大量成功的教学设计与教学案例。如何挖掘这些典型个案的意义与价值,促进教师、学校、本地区课堂教学特色的形成,进一步推动教学方式的切实转变,我们选择了课型研究。以此为抓手,提炼课堂教学的成功范式,有效落实校本教研的有序开展,实现此次课程改革焦点、难点问题的突破。
二、具体实践与行动策略
(一)行动中研究——抓课型研究的主渠道
课型研究伊始,许多教师对课型研究的意义、课型的构建等诸多问题都存在疑议。我们的对策便是选准突破口,让大家“在游泳中学会游泳”。
1.尝试撰写课型概述稿
在反思自己成功教学实践的基础上,我们首先倡导区学科带头人、教学能手等一批学科教学科研骨干概述自己的课堂教学特色,形成书面稿。在格式上,区教研室提供范例,努力给大家一个“拐棍”。由此形成了众多独具教师个性风采的课型概述稿,为进一步研究提供了翔实的基础材料。
附:新课程课堂教学课型研究概述稿的撰写思路
一、课型标题:课型主题或课型名称。
二、课型的关键词:用简洁明了的词语(最好30字以内),概括课型。
三、课型设计:
阐明课型的基本特点和实施步骤、程序等。具体内容如下:
(一)指导思想:请参照相应的课程标准、结合具体内容撰写,注意三个维
度的有机结合,切忌相互割裂;用语要标准。
(二)内容分析:根据自己的教学特点分析课型的基本环节;简要说明教学内容在整个知识体系中的位置。例如:课型的基本段落和环节,如何利用有效的方式和方法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或如何利用课型结构呈现问题,使学生产生认知冲突;或如何利用课型建构呈现抽象的概念;或者演示学生难以理解的现象和过程;或如何促进学生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学习、操练和练习;或如何利用课型优势提供丰富资源,拓展学生的学习;或如何利用课型实施为学生的学习提供评价、反馈和矫正;或如何利用课型过程的把握,形成师生间、生生间的交流对话……
(三)学生分析:简要分析学习者的认知特点、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及能力水
平、对教学资源的了解程度等,并说明与本课型的适应和联系。
(四)课型过程设计案例
1.教学方法设计:说明设计者是如何根据本课型的主题及其教学目标确定教学指导思想,设计教学方法的,并对选择教学方法的相关依据做简要说明。
2.关于教学流程和课型活动的设计思路:课前对教学活动、学习活动和教学流程的规划和设想,大体阐明设计的关键活动及其流程即可,可以采用流程图方式。
四、课型反思:
注意事项:
考虑到本课型的性质,反思时除了针对一般性的教学问题之外,注意突出对本课型应用的反思:反思相对于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而言,课型的使用是否有效,应用方式是否适恰;课型是否促进了学生的参与程度、认知深度。要注意搜集并利用学生的反馈、感受和学生的学习结果来支持自己的观点;要注意体现学科特点。
反思不仅要总结本课型的优点和成功之处,也要注意指出本课型具有启发意义的事件或教学实际实施过程中的缺陷。并就这些问题做出自己的思考,重在通过分析、找出问题的症结,提出改进教学的方法。
反思要突出重点,不一定面面俱到,建议采用小标题的方式提点反思的几个方面,不宜太多。要注意在事实的基础上加以总结和提升,不要单纯罗列事实和现象。理论的总结又要注意语言通俗简明,不要脱落具体教学活动做笼统的理论阐述。
课型总结
(1)课型的典型实施流程
为了便于其他教师借鉴、学习或提出改进建议,请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总结出实施课型的典型流程,最好用直观的流程图方式阐述,流程图要注意阐明教师、学生、资源等各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
在描述课型的各个环节时,要注意阐明各环节的实施关键、各环节实际操作中容易出现的问题和自己所采取的对策等。
(2)课型的理论依据或理论建构
根据具体案例和自己的反思,提炼本课型反映或体现的教学理念或教学理论。可以从教学论、教育心理学、学习理论等不同角度中选择合适的角度加以阐述,尤其要说明该课型中选择和利用的理论依据或理论假设是什么,本课型和本人其他的教学实践中是否验证了这些假设,或获得了哪些实证证据或数据。
(3)课型的特点和实施关键
说明课型可以解决本学科某个领域教学中的什么问题,问题要具体明确,要阐述课型在解决这些问题方面具有的优势或特点;同时说明实施该课型时应注意遵循的原则或注意的主要问题。
2.课堂教学展示构建的课型
课型概述稿的形成,使很多教师对课型研究的信心高涨。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检验构建课型的意义与价值,成为大家的共识。于是,我们分不同层面开展课堂教学课型展示活动:既有小学、初中、高中骨干教师的参与,也有教研室教研员的“下水课”和依托基地学校提炼的课型展示。精彩的课堂,学生学习活动的有效展开,使大家进一步辨明了课型研究的价值与方向。
这是一堂小学语文赏析课型的教学:在品读《清平乐村居》时,学生对“醉里吴音相媚好”的赏析有困难,教师及时引导点拨,让学生通过任务对话来体验相亲相爱之情和农村生活的和乐美好:“醉”,到底是谁醉了?老夫妇会在屋前用软软的吴语交谈些什么?通过追问和想象,学生感受到了老人的亲密无间,也进一步体会到他们生活的和谐美好。
多有意义的赏析!师生共同建构成交流的平台,学生轻松地理解诗词的内涵,并学习着交往,锻炼着能力。赏析课型的魅力让大家叹服,而每一节课型展示都让大家折服:这样的课堂,是美丽的、高效的;这样的研究则值得学习、推广的。
(二)跟进式研讨——促课型研究的不断深入
1.理念跟进——在课型博览中感悟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在课型研究中,针对部分老师的疑惑、彷徨,我们尽可能多地让每一位老师跨学科听课型展示课,参与不同学科的课型研讨。不同的学科,众多的课型,让老师们不断拓宽自己的视野,提高自己的认识,促成自己的感悟。
2.行为跟进——在课型研究中自强
在老师们对课型研究有了较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更为重要的就是引导他们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展示探索,将课型构建具体落实到日常教学行为之中。
为了有效保障课型研究的深入开展,我们强化二线并行策略:一条线是紧紧依托校本教研,有序开展,有效落实;一条线是教研员与区教学科研骨干的示范引领。在定主题、定时间、定要求、定标准的前提下,鼓励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形成自己的教学个性,倡导学校教学特色的形成,促成课堂教学的简单、高效。
3.研讨跟进——在交流、对话中提升
每次的课型研究展示,我们不仅要求在学科组内研讨,更要求集中交流,在相互对话中提升研讨的实效。如教研员课型展示活动中,教研员除在本学科组内阐述自己构建课型的意义外,还需要面对不同学科的老师,说明其价值及操作中的注意事项。同时听课教师点评,明晰优点,摆明不足,促进在今后的实践中不断完善。
研讨跟进过程中,我们尤其倡导交流、对话时的真实、有效,倡导“多摆缺点和不足,少提优点和长处”。于是,面对特级教师的课型展示,也有争议,商榷;对教研员评课,缺点也提到了大家面前。在一次次交流、对话中,大家对课型研究的思考也在逐步走向深入。
4.反思跟进——在个案反思中成长
我们的课型研究,基于一个个成功的课堂教学个案;我们的研究过程,也需要以课例为载体的、有行为跟进的全过程反思。
因此,每次的课型研究展示,我们都充分凭借课例进行交流。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凭借具体的案例进行研究的基本方式。我们针对鲜活的案例,剖析课型构建的成功与不足。使老师们对课型研究有了更为感性的认识;同时在不断反思中完成理念的飞跃,行为的转变,有效落实课型研究的根本目的。
(三)碰撞中生成——炼课型研究的基本范式
一次次的课型研讨展示,一个个独具特色的课型,需要我们作进一步的提炼。于是教育沙龙的主题有了,思维的碰撞产生了。在此过程中,逐步提炼出我们的基本工作方式与具有鲜明特色的课型范式。
1.提炼行之有效的工作方式
课型研究的实践,让我们对教师研究有了更深的体会:不要亦步亦趋,在实践中研究是符合老师们工作与研究的状态的;不要纸上谈兵,在课堂中操练新课型是老师们最欢迎的研究方式。当然,在此过程中我们也提炼出跟进研讨的策略,总结出“课例——研讨——对话”的基本方式,为进一步研究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2.提炼具有推广价值的教学范式
在初中课堂教学课型展示活动中,我们发现几位教学骨干不约而同地点到了这样一个关键词:引导探究。于是我们便设想:是否我们的初中课堂教学可以推广“引导探究”的教学范式?怎样更清晰地厘定这种“引导探究”的教学范式?在运用这一课型时,需要注意什么?层层追问,初具本地区特色的教学范式也就呼之欲出。
再如小学立体阅读课型的构建,也是在多位小学语文教学骨干探讨的基础上,提炼而出的。它所包含的小学阅读三个层面:(1)寻求最佳路径;(2)呈现动态生成性;(3)突出学生言语实践。既与课程标准精神相对应,又符合我区小语教学的实际,自然得到了大家的认可与推广。
不断提炼,逐步推广,课型研究的价值得到了充分体现,教与学的方式也在悄然发生着变化。
三、初步成效与展望
课型研究,不仅使我们的课堂教学改革不断深入,推出了一批高素质的教学科研骨干,而且促成了我们行为方式的转变,有力地推动了课堂教学中教与学方式的转变。在积累了大量原始性研究资料的基础上,我们今后的工作拟在如下几方面着力:
1.体现课型研究的宏观、中观与微观
教学过程十分复杂,教学内容又异??丰富,因此教学过程应当有多样的课型与之相呼应。我们的课型构建,应在宏观指导下趋向中观或微观,形成富有特色的课型体系,彰显地区、学校乃至教师的特色,适应教学实际的需要。
2.课型的推广与教师主动性,创造性地发挥
继续倡导在行动中研究,在行动中推广有价值的课型范式。这样做,目的在于唤起每一位教师的主动性与创造性,在选择与运用他人构建的课型时,灵活掌握,大胆改造,为教师的教学发挥留下广阔的空间,从而真正实现课型研究的意义。
3.课型构建的入格与出格
如果把课型的构建、操作喻为“格”的话,那么在课型研究的深入中必然存在一个“入格”和“出格”的问题。我们首先倡导老师们入格,从一个个典型的个案中提炼教学方式转变的规范,而后要出格,充分驾驭和灵活使用各类课型,以逐步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也惟有此,课型研究才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一个真正促进师生成长的过程。
责任编辑:陆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