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理念下教与学方式的转变

2015-09-04   水围小学

  课改理念下教与学方式的转变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一场空前的教育改革。贯彻新理念,实施新课程给课堂教学注入了前所未有的生机,课程目标和内容的改变,教学观念和学习方式的改变,焕发了学生极大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而转变学习方式是实施新课程的三大目标之一,是课改成败的关键。从教与学的关系上看,教师的教育观念、教学方式的转变最终都要落实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上,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将会牵引出思维方式、生活方式甚至生存方式的转变,那么,如何实现教与学方式的改变呢?

  一、教师教学行为方式的转变是前提

  课程改革的最终实施者是教师,要靠广大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去实现、去完善。然而,新观念的确立必将受到旧观念的阻挠,因为变革的往往是那些我们已经驾轻就熟的东西,这些传统的习以为常的教学行为、教学方式要从本质上加以转变,是课程改革中的前提条件。教师的基本教育理念和教师角色意识的转变必将带来而就是体现在教师教学行为的重大转变上,新课改下的教师教学的行为方式将发生如下新变化:

  1、由重传授向重发展转变;

  传统教学中的知识传授重视对的传授,忽视了的发展。新的课程改革要求教师以人为本,呼唤人的主体精神,因此教学的重点要由重知识传授向重学生发展转变。

  我们知道,学生既不是一个待灌的瓶,也不是一个无血无肉的物,而是一个活生生的有思想、有自主能力的人。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学习,既可学习掌握知识,又可得到情操的陶冶、智力的开发和能力的培养,同时又可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教学过程既是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又是一个身心发展、潜能开发的过程。新世纪教育不再是仅仅为了追求一张文凭,而是为了使人的潜能得到充分的发挥,使人的个性得到自由和谐的发展;教育不再是仅仅为了适应就业的需要,而要关注学习者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2、由统一规格教育向差异性教育转变

  要让学生全面发展,并不是要让每个学生、每个学生的每个方面都按统一规格平均发展。一刀切、齐步走、统一规格、统一要求——这是现行教育中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备课用一种模式,上课用一种方法,考试用一把尺子,评价用一种标准——这是要把千姿百态、风格各异的学生培养成一种模式化的人。人海茫茫、教海无边,我们既找不到两个完全相似的学生,也不会找到能适合任何学生的一种教学方法。显而易见,一刀切的统一规格教育既不符合学生实际,又有害于人才的培养。这就需要我们来研究学生的差异,以便找到因材施教的科学依据。

  3、由重教师向重学生转变

  一堂课究竟应该怎么上?传统教学中教师的讲是教师牵着学生走,学生围绕教师转。这是以教定学,让学生配合和适应教师的教。显然,这种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使学生处于被动状态,不利于学生的潜能开发和身心发展。新课程提倡,要承认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学生在课堂上是演员而不观众,教师是导演而不是演员,教师的作用在于激活学生的思维,创设问题情景,引导学生开展探索和实践。说到底,教学活动是重要的就在于教会学生,而不是其它。正如叶圣陶老先生说过的,最要紧的是看学生,而不是光看老师讲课。

  4、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

  重结果轻过程,这也是传统课堂教学中突出的问题和教学弊端。所谓重结果就是教师在教学中只重视知识的结论、教学的结果,忽略知识的来龙去脉,有意无意压缩了学生对新知识学习的思维过程,而让学生去重点背诵标准答案。所谓重过程就是教师在教学中把教学的重点放在过程,放在揭示知识形成的规律上,让学生通过感知——概括——应用的思维过程去发现真理,掌握规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既掌握了知识,又发展了能力。重视过程的教学要求教师在教学设计中揭示知识的发生过程,暴露知识的思维过程,从而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思维得到训练。

  5、由教学模式化向教学个性化转变

  现代教学要求教师树立特色意识,形成个性化教学。教学方法的大忌是单一化、模式化、公式化。这就要求教师不能墨守陈规,而是勇于创新、积累、总结、提高。教学是一种创造性活动。首先体现在对教材的处理上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其次,教学创造还体现在编制和优化教法上。再次,教学创造性体现在教师富有个性的教学风格上。

  二、融洽的师生关系是切入点

  教师是教学中的引导者,是课程改革的实施者,不解决师生关系问题,素质教育、课程改革在某种意义上就是空话。因为师生之间的关系决定着学校的面貌。所以,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就是找到了新课改、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最佳切入点。

  新型的、融洽的师生关系应该是教师与学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在交互活动中是民主的,在相处氛围上是和谐的。它的核心是师生的心理相容,心灵的互相接纳,形成师生至爱的真挚的情感关系。由此就决定了教师在新型师生关系中的角色--不是工头,不是领导,不是严父,不是法官,不是上帝,而应当是导师、朋友、助手和楷模。

  1.导师。教师应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既关心学生汲取知识,更注重丰富学生情感,健全学生的身心,完善学生的人格,教学生学会做人。教师应是学生自我发展的促进者,理想探求的指路者,心理困扰的排除者。应把学生当做学习的主体,改变单纯灌输的落后方法,让学生变被动接受和管理为主动参与,实行导向、导航、导演、引导、指导、辅导,领着学生走向知识,而不是领着知识走向学生。激发学生创造的潜能,而不是单纯品尝前人创造的成果。

  2.朋友。要关心热爱每个学生,用爱心去理解、去尊重、去温暖、去感化;教师不仅能教书,而且是师德高尚、热爱生活、兴趣广泛、才华横溢、乐于并善于与学生打交道的朋友,和学生有共同语言,互敞心扉,是学生决策的参谋者,是他们苦恼的倾听者,是学生依靠的良师益友。

  3.助手。教师应放下架子,淡化权威的角色,与学生共同探究、教学相长。帮助他们克服在人生道路上的沟沟坎坎,帮助他们战胜学习知识中的种种困难,相信他们、鼓励他们做自己能做的事,支持他们在实践中增长才干。老师要为学生服务,成为他们的合作者、支持者、助手。

  4.楷模。在新型师生关系中,学生的向师性依然存在,教师还应言传身教,以人格的魅力,潜移默化去影响、感召、激励学生成才。

  三、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核心

  课改背景下的课堂教学,应该研究如何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这也是实施新课程改革最为核心和最为关键的环节。其理由就在于:教育必须着眼于学生潜能的唤醒、开掘与提升,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必须着眼于学生的全面成长,促进学生认知、情感、态度与技能等方面的和谐发展;必须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和学生的独特需要,促进学生有特色地发展;必须关注学生的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的形成,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实践证明,能有效地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培养良好学习品质和心理性格素质的学习方式就是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

  (一)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就是自我导向、自我激励、自我监控的学习,是相对于被动学习而言的。具体地说,它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学习者参与确定对自己有意义的学习目标,自己制定学习进度,参与设计评价指标;学习者积极发展各种思考策略和学习策略,在解决问题中学习;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有情感的投入,学习过程有内在动力的支持,能从学习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对认知活动能够进行自我监控,并作出相应的调适。

  自主学习是教学条件下学生的高品质的学习。大量的观察和研究充分证明,只有在如下情况下,学生的学习才会是真正有效的自主学习,即感觉到别人在关心他们:对他们正在学习的内容很好奇;积极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在任务完成后得到适当的反馈;看到了成功的机会;对正在学习的东西感兴趣并觉得富有挑战性;感觉到他们正在做有意义的事情。要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就必须最大可能地创设让学生参与到自主学习中来的情境与氛围。

  在教学活动中,学生是认识的主体,也是发展的主体。学生掌握知识提高能力的最有效的途径是持续、主动地自我学习。教师则应是学生学习的帮助,应该把自己的职责定位在:安排适当的学习环境,引起学习动机,让学生自由探讨,激发学生持续性地自我学习,使他们在教师提供的学习机会中,自己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提高他们的能力。

  (二)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它相对的是个体学习竞争学习。它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要素:积极承担在完成共同任务中个人的责任;积极的相互支持、配合,特别是面对面的促进性的互动;期望所有学生能进行有效的沟通,建立并维护小组成员之间的相互信任,有效地解决组内冲突;对于各人完成的任务进行小组加工;对共同活动的成效进行评估,寻求提高其有效性的途径。

  合作学习主张全体学生的共同参与。由于学习者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问题,因此就需要依靠学习伙伴的集体智慧和分工协作。在这里,合作既是学习的手段,也是学习的目的。通过合作学习和研究,学习者可以取长补短,取得高质量的成果。与此同时,在共同参与的过程中,学习者还需要了解不同的人的个性,学会相互交流与合作。这种合作包括合作的精神与合作的能力,例如彼此尊重、理解以及容忍的态度,表达、倾听与说服他人的方式方法,制定并执行合作研究方案的能力等。

      合作学习可以帮助学生通过共同工作来实践其亲社会技能。在合作式的小组学习活动中可以培养学生的领导意识、社会技能和民主价值观。

  (三)探究学习

  所谓探究学习即从学科领域或现实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于学术(或科学)研究的情境,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信息搜集与处理、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获得知识、技能,发展情感与态度,特别是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

  探究式学习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能力,课程具有较大的灵活性,通过教与学传统方式的改变,师生共同建立起平等、民主、教学相长的教学过程,有效提高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教与学的重心不再仅仅放在获取知识上,而是转到学会学习,掌握学习方法上,使被动的接受式学习转向主动的探究性学习。探究性学习的评价关注的不是研究成果、学术水平的高低,而是学习内容的丰富性和研究方法的多样性,强调学生学会收集、分析、归纳、整理资料,学会处理反馈信息,更加注重研究过程。这样的课程,对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完善学生的基本素质具有重要意义。

  探究性学习重在学习的过程、思维方法的学习和思维水平的提高。探究性学习的成果不一定是具体有形的制作成品。比如探究的结果,可能是提出一种见解、产生一个方案、设计一种产品、策划一次活动。探究性学习比较注重掌握调查、观察、实验以及现代信息技术等科学研究的方法和技能,与现行的学科教学或必修课程的联系更密切一些。在探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学习者是否掌握某项具体的知识或技能并不重要,关键是能否对所学知识有所选择、判断、解释、运用,从而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换句话说,探究性学习的过程本身也就是它所追求的结果。

  三、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是支撑

  现代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对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提高教与学的效率,推进教育教学改革,突破教学重点、难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优化课堂教学具有重大的支撑作用。

  1、现代信息技术可以大大提高学生在有限的单位时间内获取更多的信息,较彻底地分解知识技能信息的复杂度,减少信息在大脑中从形象到抽象,再由抽象到形象的加工转换过程,充分传达教学意图。

  2、现代信息技术比电视在使用上更加操作灵活,控制方便。其价值的关键所在,不仅是如同电视具有较强的形象表现力,即好看,而且还在于信息灵活呈现的随机控制能力,即好用。在好看好用的关系上,多媒体更突出的是好用的特性,避免了电视教材千篇一律的灌输式的缺陷,教师可以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中心的情景式教学,是现代教育所提倡的加强教与学的交流,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的有效形式。如,没有多媒体教学手段的支持,进行情景式教学往往力不从心,勉为其难,

  3、现代信息技术有助于教师指导学生课外主动学习。在多媒体教学时,教师可以考虑课堂与课外形式的相互补充,有意识的精选课堂教学内容,突出重点,节省学时,这也是一个教学创新点所在。

  总之,新课程改革的教学思想,给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留出了更多的空间,我们有必要也有可能更多地强调合作学习与探究学习的方式。而真正的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一定是自主学习,只有自主学习才能帮助学生确立自主的尊严和获得可持续发展的动力。这就促使我们要改变原来那种把注意力集中在授课技巧等方面的倾向,更多地去关注课堂教学中学生主体地位的落实,关注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实际收获,进而使课堂教学更科学,更有效。

返回
服务窗口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15 水围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