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的个性发展

2018-12-03   水围小学


   

教师,不仅是学生灵魂的塑造者,而且是学生心理上的保健医生。学生步入学校,接受教育,就与教师之间建立起密切的师生关系。学生的身心发展,直接受到教师的道德规范、言行举止等方面的影响。教师应具有“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循循善诱”的精神。善于采用“启发教学”,“以身作则”,“因材施教”等教学方法。然后,把这些过程建立在一种尊重、真诚以待的情感沟通与交流基础上。这样对学生的个性发展,师生关系的良好的建立起着积极的重要作用。如今,探索和建立先进的、科学的现代教育制度成为教育界的主题,学生的个性发展是一个热门的话题,作为教育工作者,有责任和义务对这个课题进行深入的 研究和实践。

一.学生的个性发展。

奥尔波特说:“个性是一个人内部决定他特有的行为和思想的心身系统的动力组织。“世界上的人各有其面,各有不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独特性。个性还具有稳定性和发展性。个性中具有核心意义的部分,如一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等是随着人的生活历程而逐步发展、成熟起来的,并随着社会制度,人的社会地位的变化而变化。所以,正确认识和理解什么是个性在教学实践中具有显著的现实意义。

1.学生的个性的发展与多种因素有关。第一、随着人们所处的生活环境发生变化,个性也发生变化。例如,学生小庄,父亲不幸出了车祸,母亲又从新组织了家庭。她只好与舅舅、舅妈一起生活,经常受到舅妈的责骂。由原本个性活泼、热情变成了整日郁郁寡欢,多愁善感。第二、是人的生理状态,特别是神经系统的机能发生变化,也会影响到人的个性变化。例如:某学生自幼勤奋好学,个性好强,一直到高中,成绩都是数一数二,名列前茅。因此在心理上形成了一种唯我独尊的心态。不允许自己落在别人后面,偶尔得了第二,对自己也是深深的责备。这样,他顺利地考上了北京大学。全国各地的精英汇聚在这里,他的成绩只能算是中等,在经过几次考试后,他的自尊心、自信心受到了严重的打击,开始变得神经质,最终导致他精神崩溃。第三、由于某一特定时间人的心理状态的变化也回造成个性的变化。某学生小王平时认真好学,性格开朗,学习成绩名列前茅。在高中阶段,他喜欢上了同班的女同学小许,俩人经常相约出去游玩,往来过密。以至影响了学习,成绩一落千丈。

因此,教师有必要深入研究自己的每个学生的个性,这种研究会使教师预计到某一个学生在某些情况下有可能的行为举止,并有助于他确定该学生某些特点产生的真正原因。根据这种原因,对学生个性的研究的结果,教师可以有根据地、正确地确定今后形成学生个性的教育工作方针,确定学生哪些方面需要巩固和发展,哪些缺点需要加以克服。,以此来帮助学生寻求更好的发展。

2.个性具有积极性。个性的积极性表现在多种多样的、多方面的活动中。个性不能脱离活动。教师最主要的任务是将每个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到正确的方向,引导学生们去参加有益的社会活动,使得每一个学生得到自我发展。

3.在进行教育时,首先必须依据学生的优点和特点。其次要特别尊重学生的个性。任何教育工作都不能损伤、贬低个性。在尊重学生的基础上,针对学生的特点,进行因材施教。因材施教能够促进学生个性的进一步发展。

因材施教是我国教育思想中的精华。我国古代杰出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孔子提出,在教学方法方面,主张采用“启发教学”“因材施教”等方法。主张对不同水平的学生施以不同的层次的教育。他说,具有中等以下的水平的学生,就不能教更深的知识。到了宋代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朱熹,他提出了一系列的教育主张,“因材施教”四字便是由他概括出来的。朱熹主张根据学生的不同年龄特点提出恰当的教学目标。在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后,真正的因材施教的应用,不仅考虑了学生的个性心理,促进了个性的发展。因材施教的目的就在于更好地教育培养学生个性,促进学生个性心理的发展。

例如,学生杨洋,四年纪第一学期由四川转入我班,性格倔强,脾气暴躁,对同学不友善,不完成作业。进行家访后。得知他的父母离婚,现在他与母亲,继父同住。在他身上形成了叛逆心理,在这种情况下,老师不能用一般的方法教育他,更不能强硬命令,训斥他,而应做到尊重学生,“偏爱”他,以此清除其反抗,叛逆心理。学生得到老师的尊重,心理上就形成一种认同感,从而不会排斥老师,接受老师的谆谆教导。渐渐地开始转变了,能主动完成作业了,在表扬他的同时,也向他提出了一些行为不良需改进的地方,他也欣然接受,并有较强的自控能力。并且融入了班集体中,受到了大家的认同。

教师带着对学生无私的爱,关心,爱护学生,依据个人的特征,引导他们向美好的未来发展。

 

返回
服务窗口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15 水围小学